饮与不饮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道德涵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德风尚。“吴隐之笑饮贪泉不易心”和“孔子过于盗泉而不饮”这两则典故,就揭示了古人对于道德和名节的深刻理解,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清正廉洁道德观的生动体现。

晋代,享有清廉节俭良吏美名的吴隐之出任广州太守时,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说的是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

面对恶名之泉,饮与不饮,是两种不同的抉择。在孔子看来,名节比生命还要重要,宁愿忍受口渴的痛苦也不饮盗泉之水,以免玷污自己的名誉。而吴隐之面对被称为“贪泉”的泉水,不仅没有避之唯恐不及,反而饮之以明志,展现了自己廉洁自律、不受外物诱惑的坚定信念。

饮与不饮,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抉择,体现的却是相同的观念。古人对名节极尽珍视和维护,对于道德有着崇高的追求。孔子的“不饮”是道德“洁癖”。而吴隐之的“饮”,同样是他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清正廉洁形象的明“志”之举。他并没有因为外界的传言而动摇自己的廉洁之志,这种敢于直面挑战的勇气与决心,无疑是对当时社会贪腐风气的有力抨击,也展现了他对于廉洁自律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只有内心有着清晰的道德底线,才能在为官从政中坚持清者自清的节操,不易其心、不改其志。

饮与不饮,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誉,从而拥有良好的名声;而对于名声的敏感和重视,也会促使他更加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将道德和名节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孔子和吴隐之对恶名之泉一拒一饮的行为就不再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道德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良好干群关系的纽带,也是党性修养的体现。“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党员干部也应该像孔子和吴隐之一样,既要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名声形象,又要把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结合起来,坚守道德底线,做到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