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惧畏”到“敬畏”

东昌府区沙镇镇纪委干事张大伟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人生都应是有所畏惧的。这里所说的,不是惧怕、怯懦,也不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是一种敬畏。如果一定理解为“畏惧”的话,那我认为它是对良知、正义和天理的畏惧”。惧是害怕,敬是尊重,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更是境界上的一种升华!“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

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这是令人振奋的节点,也必然经历艰难的过程。过去年的时间,我们通过反腐党风廉政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不敢腐”的氛围,对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等规章制度产生了一种“惧畏”心理,这种“惧畏”除了惧怕还有迫不得已的因素,确实有一部分人,在这种高压态势下表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本性,是在一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扭转自己的思想状态,也是高压态势之下一种短暂的“逃避”。但是久而久之,直到大家感觉这是永远在路上的一种作风建设时,自己内心开始发生一些变化,这种“持续效应”开始产生“溢出效应”,短暂的“逃避”开始变为不断冲刷自己心灵深处“顽疾”和“沉疴”的甘泉。

曾经有这样一个访谈报道,在江西省的某个乡镇,一位村民向记者透露,前几年中午一到饭点的时候,许多乡镇或者村里,也包括一些县里的领导干部,都到好的饭馆吃饭,这个影响特别坏,这位村民以前也是村主任,他当时不太适应这种吃喝的环境或者说应酬的环境,后来就跟村支书有了一些矛盾,索性就辞职去了外地经商,并且赚了不少钱,逢年过节回来时他想找当地领导娱乐一下,吃吃饭,打打牌,但他发现去年他就不好约了,很多人不出来。今年春节他回来后,又想约一些领导干部,但都被一律拒绝,他说这种变化完全是他没有想到的,这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内心的一些变化,究其原因,我相信这里面有“惧畏”的因素,也一定有一种“敬畏”品质的存在。高悬的反腐利剑和党纪国法,确保了“不敢”和“不能”。相关制度的完善让“不敢腐”已经初见成效,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态,任何一种制度难免会不断出现一些漏洞和缝隙,如何填补这些缝隙,我觉得要靠文化的力量,一种思想价值观的力量从内心做到自我的防腐拒变,它是一个时代和历史的命题,而最具力量的这种“不想”,它需要个人内化的价值体系和官德的涵养来保障,必须有所遵循、有所敬畏。敬畏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础的素质,也是一个民族优秀品质中不能缺少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敬畏真理终成“希腊三贤”,司马迁敬畏历史而著就《史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畏人民从而建立新中国。人类越是成熟、越有修养,敬畏意识就越强烈,内心有所敬畏的人,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道德底线、不越规矩红线、不碰法纪高压线。

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作为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才会“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成为一代典范。信仰的力量,敬畏的力量,对我们现代社会来说是正面的“营养剂”,它以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重塑这个时代,让我们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

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之路其实就是一条从“惧畏”到“敬畏”的道路,它需要我们久久为功,需要一代代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有一个文化的保障。在这条路的旅途中我们会看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一种阳春之气、革故鼎新之气,一种清新之气;纯粹、清爽、单纯的环境不仅是所有领导干部的向往,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向往。2017年5月23日刊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