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大鼓,满树满街包粽子。又是一个粽子飘香的端午,一个缅怀伟大诗人的节日。想到屈原,我们不得不想到“廉洁”二字,在我国,“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并且先后出现两次。其中一处是《楚辞·招 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意思是“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另一处是《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将“廉洁”解释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上下求索、修明法度、志洁行廉、闭心自慎……也成为屈原遵守法度、清正廉洁的人格追求。在这个属于清廉的节日里,我们更应该守住廉洁底线,莫让贪腐玷污了“粽”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但每到节日,“四风”问题仍处于易发高发期。传统佳节礼尚往来是人们之间联系感情的桥梁纽带,但打着走亲访友的幌子,变相行贿受贿;以联络感情的名义,行违纪违法之实,此类种种,让君子之交的礼尚往来异化成虚情假意的“礼上” 往来,习俗一旦被权力渗透,被金钱腐蚀,就难掩腐败的本质,为党纪法规所不容。如何确保党员干部清廉过节,需要内外同时发力。
就内而言,党员干部自身需时刻筑牢思想防线,始终警钟长鸣。纵观一些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往往都是没有守住最初防线,由小变大、不知不觉、浑浑噩噩中走上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党员干部要始终警钟长鸣,时刻绷紧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和廉洁防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慎独慎初慎微,自守自尊自律,“终不可湔”的悲剧必不会发生,纵然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依然能够一袭白袍不染尘,两袖清风任平生。
就外而言,纪委监委在关键节口需用好问责利器,实现精准监督。紧绷节日反腐的弦,让监督的眼“亮”起来,让反腐的利剑“亮”出来,织密织牢党风廉政风险防控网,划明廉洁过节的红线。监督的根本目标在于规范和巩固良好的政治生态 和社会风气。想要从根本上遏止和消除“节日腐败”,还需要重拳出击,对腐败零容忍,对那些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者,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并加大通报曝光力度,让“高压线”时时带上“高压电”。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以徙木立信之举、久久为功之策巩固和深化纠治“四风”成果,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又是“剑挂菖蒲,香飘角黍,鼓声将起,龙舟待发”的时节。让我们用清廉的思想、清白的操守、清正的品行奋勇挥桨,“粽”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