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难,我必有助;民有所忧,我必有虑;民有所求,我必有为。”一项项惠民政策的提出、落实都离不开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把准民生之脉、开准保障之方,党员干部必须放低身段,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拜师群众,善于结亲基层。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情况千差万别,利益诉求多种多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开展调查研究,如果不深入实际、摸准情况、对准群众需求,不扎实细致做工作,就会劳而无功。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倾听群众“家长里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察看群众“苦难困”,帮解群众“挠头事”,才能全面了解民情,体验疾苦,扎实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让决策、施策的全过程更加精准、细致。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基层调研不能走马观花,搞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美颜”滤镜加持下的“调研结果”终究无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失去了调研本身的意义。因此,开展调查研究,重在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只有掌握客观、准确、全面、生动的一手材料,才能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迎难而上。以问题导向引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解决问题。遇到问题绕着走,采取“踢皮球”“当鸵鸟”的回避矛盾策略,就会错过解决矛盾的窗口期。要聚焦问题、对准问题,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钻几次“矛盾窝”,就能增长才干,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生需求看似简单,但要做实、做好,还需要党员干部有拜师群众的觉悟,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久久为功和迎难而上的决心。唯此,才能把准民生之脉,开准保障之方!
(广平镇 王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