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落实惠企纾困政策不到位,减税降费、财政优惠、资金扶持、招才引智等政策宣传不积极、不主动,不按规定向企业提供优惠扶持政策,政策不透明、兑现难、企业知晓率低等问题。
是否存在贯彻落实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政策执行走样、有诺不践,省市下放的审批事项接不住、接不好,审批流程多、时限长,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审批事项该放不放、明放暗控、放责留权,群众“多低跑”“折返跑”等问题。
是否存在审批流程多、时限长,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审批事项该放不放、明放暗控、放责留权,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好”落实不到位,执行“告知承诺制”等优化审批服务制度不严格,“一次性告知”答复不准确、不全面,“最多跑一次”等服务承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是否存在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项目招投标,操控投标人入围条件和技术参数等,向中标单位指定设备、材料供应商,利用职务之便和职务影响为他人请托,在招投标、政府采购、证照办理、金融贷款、财政补贴、资金拨付等管理服务中,违规设置或变相设置隐性门槛、限制性条款,设置不合理要求或障碍等问题。
是否存在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违规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红顶”中介,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企业加入协会,参加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等问题。
是否存在群众观念淡薄,接待群众漫不经心、语气生硬、态度傲慢,故意刁难、粗暴对待,为群众办事缺乏热情,质效不高,“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冷横硬”、“推脱绕”;在企业准入、项目审批、施工备案、竣工验收等方面违规设置门槛,应办不办、拖延时限等问题。
是否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空泛表态做表面文章现象;是否存在漠视企业利益、无视企业困难,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对涉及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和企业反映问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处理不力;是否存在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不担当、不作为、回避矛盾、上推下卸、消极应付,该拍板的不拍板、该审批的不审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等问题。
是否存在领导干部与企业亲而不清、清而不亲,与不法商人“勾肩搭背”,甚至利用职权或利用职务影响谋取私利等问题,是否存在向企业摊派、报销应当由所在单位和个人负担的费用,或者违规向企业借用钱款、住房、车辆等问题。
是否存在推动市场准入隐形壁垒清理行动,拆除阻碍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着力解决设置不合理条件、歧视性条款排斥市场主体,重招商引资轻落地服务,“新官不理旧账”,对涉及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和企业反映问题推诿扯皮、处理不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