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与乡村振兴战略不和谐的因素,如,腐朽的陈规陋俗,异化的人情礼俗,赌博等违法恶习,孝道式微等道德趋势。这些弊俗危害群众的精神风貌与身心幸福,拖累乡风文明建设,阻碍乡村全面振兴。
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培育的有效途径,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围绕典型问题,全国展开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实践。但风俗问题多具有顽固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移风易俗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思想顽固、价值失落、隐患潜伏、美德式微等不同程度的现实挑战。各地在移风易俗方面还存在着宣传示范还不够深入、主体配合还不够密切、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各地应抓住关键少数,通过宣传引导、树典带动、健全机制、监督管理等工作,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加强宣传引导。化民成俗重在教育和引导。大力营造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培育健康文明生活。以社会合力助推道德实践、以仪礼创新传承风俗内涵,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新风新俗、传承优良美德。
倡树先进典型。倡树典型为文明落地搭建新平台,引导带动群众学习典型、追赶先进,提升自我,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积极挖掘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邻里团结、扶贫助困等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典型事迹,使每个典型成为移风易俗工作的一面旗帜,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群众。
健全制度机制。加强移风易俗实践的制度建设是维护农村和谐、培育文明乡风的有力保障。建章立制、依法依规的原则应贯穿到移风易俗实践的全过程中。要探索完善移风易俗工作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建设,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化、破除不良陋习、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建立基层监督队伍,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把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制止苗头性问题。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和巡察范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培育的关键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各地应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文明乡风建设,为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全过程,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柳园街道 梁欣)